燃气汽车(氢能)

追溯方案

气瓶登记与标识

 

 

已经使用登记的气瓶发放带二维码的使用登记证书,可以微信扫码识别和电子证书下载:

气瓶发放带二维码的使用登记标识,可以微信扫码识别下载电子标志:

 

 

车用气瓶充装

 

 

当车辆经进(出)站口进入充装站驶入加气机旁的待充装车位,安装在进(出)站口的相机通过视频识别方式自动识别车牌,数据以无线方式广播给黑匣子,通过数据查询比对,判断气瓶是否使用登记,已使用登记的气瓶是否过期、报废。气瓶未使用登记、气瓶过期或报废均为充装前检查不合格禁止充装,形成充装前检查记录。


黑匣子通过无线方式进行语音提醒、LED屏显示提示气瓶是否使用登记、是否过期、是否报废,对于即将到期的气瓶,提示“气瓶合格允许充装,还有XX天到期”。


充装完成后加气管理软件调用接口上报充装数据,形成充装记录。充装前检查记录、充装记录保存后上传至云平台并至少保留40个月。


车牌自动识别比对合格车辆安全检查人员打开车辆后备箱逐瓶使用终端(手机、防爆终端等)对车辆和气瓶进行瓶证一致性检查、外观检查、气瓶安全附件检查、泄漏检查,完成充装前检查不合格处置。对于未使用登记、车牌识别异常、外地持证车辆进行人工核对、录入处置。


安装在充装现场上方的全景相机采集视频片段进行存储和上传,同时对安全预警进行录音。对车辆驶入、气瓶充装、车辆驶出的全过程视频、语音录制,包括时间、地点、充装信息、车辆和加气站安全预警信息在追溯平台形成车用气瓶充装安全大数据。解决了加气站在气瓶充装过程全程追溯难题。


加气站使用手持机进行气瓶扫描识别,存在很大问题:
1.加气站对进站车辆的气瓶合格的扫、不合格的不扫,造成记录数和实际充装的气瓶信息不一致,逃避气瓶充装前检查;
2.气瓶不合格时加气工用口袋里的或者其他车辆的气瓶标签扫描,造成套充;
3.人工操作造成充装前泄漏检查和车辆、气瓶真实信息不对应;
4.冬季低温时鉴于锂电池供电能力下降,加气工每天扫几个应付一下,不按照要求对进站气瓶逐一扫描,有的干脆把手持机放到办公室,扫描手里的气瓶标签作假数据;
5.手持机扫描识别气瓶,无法实现自动采集,进行事后充装过程追溯;
6.手持机为易耗品仅保修一年,后期充装站不停地投入进行设备采购、维护。


针对以上安全监管现状和漏洞,为确保落实企业主体安全责任,使用车牌识别+视频AI大数据的模式,一方面确保进站车辆、气瓶自动识别查验并实时记录,实现车用气瓶监管、定期检验、充装联动,同时降低加气站人员的工作强度和企业的长期设备投入,符合《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法》相关要求。利于监管部门实现气瓶质量安全追溯,吸取国内使用手持机造假效果不理想经验教训,彻底打消加气站重效益轻安全的想法。

车用气瓶定期检验

 

 

检验单位人员使用手机APP完成气瓶定期检验委托合同签订和气瓶接收,上传工作见证图片和自动定位,杜绝检验时车、瓶不到而出具假检验报告。


检验单位人员使用手机APP完成气瓶判废处置,上传判废处置工作见证图片和自动定位,做到气瓶真实有效判废处置和功能消除。


检验单位使用系统平台出具检验报告、打印含二维码的气瓶使用登记标识,并实时与加气站充装平台、特种设备监管平台进行数据对接交换。车主用户通过微信获取电子检验报告并随车携带。

相关依据

 

 

  TSG 07-2019 《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许可规则》D2.1(4)建立和使用气瓶充装质量追溯信息系统,具有自动采集、保存充装记录的信息化平台(仅限易燃有毒气体充装),采用信息化技术对气瓶充装过程进行管理。

 

  TSG 07-2019 《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许可规则》D2.2(4)每个充装地址作业人员(充装人员,下同)每个班次不少于 2 人,并且持有气瓶充装作业人员资格,在气瓶充装作业时,作业人员不得同时兼任检查人员;(5)每个充装地址配备检查人员每个班次至少 1 人,并且取得气瓶充装作业人员资格。

 

  TSG 23-2021《气瓶安全技术规程》8.4(4)充装单位应该按照本规程关于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要求,建立本单位气瓶充装信息平台,及时将充装前(后)检查情况,相关操作情况上传到气瓶充装信息平台,气瓶充装信息平台追溯信息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应当不少于气瓶的一个检验周期。

 

  TSG 23-2021《气瓶安全技术规程》8.7.1(1)车用气瓶充装装置应当具有识读汽车牌照和气瓶电子识读标志的功能,并且只能对符合相应规定的气瓶进行充装。明确要求加气站(CNG加气站、LNG加液站、加氢站统称为加气站)的信息化平台在气瓶充装环节具有自动采集、保存充装记录功能,通过车牌识别来识别车辆,通过气瓶电子识读标志来识别气瓶,对合格的气瓶允许充装不合格气瓶禁止充装,实现充装环节的安全追溯。